燒賣研究所:電商人的培養皿
【Growth Journey】不用IG的地方都在玩什麼社群?|中國新媒體概況分享(下)

【Growth Journey】不用IG的地方都在玩什麼社群?|中國新媒體概況分享(下)

Aug 04. 2020

Image for post

Reef,分享過去在中國新媒體的工作經歷與觀察

 

|原文出處:Doris 小勤鴿

滑IG、刷臉書已經是大多數台灣人的日常,還有 Youtube、抖音加入競逐想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各家品牌紛紛喊著要科技結合社群行銷讓影響力做大,造就了日新月異的各種內容形式。身為品牌領導者、行銷人只能不停嘗試,沒有人想落後也落後不得。

回歸到「社群經營」這個本質,我也十分好奇國外其他新媒體會是如何操作 ? 尤其是我們文化相近卻又不熟悉的鄰居-中國,他們不用 IG,那他們的微信等新媒體是如何牢牢繫住大家的生活 ?

下定決心研究社群的我,這次回到燒賣研究所〔1〕,來聽長期在中國發展的 Reef 分享過去十年的新媒體經營心法與實戰技巧;而一個台灣人到中國工作不容易,又是如何能夠成功在不停變動的新媒體界闖出名堂呢 ?

 

文章前半段請看上集

【Growth Journey】不用IG的地方都在玩什麼社群?|中國新媒體概況分享(上)

 

二、新媒體矩陣

ˍ

• 「矩陣」也可視為框架,也就是你擁有多少不同渠道的連結,而每一次的新媒體行銷又可以連動多少平台 → 你擁有的矩陣同時也代表著你的商業價值

在中國的代操業者常會和客戶強調:「我不是只有一個管道,更擁有多樣不同的分眾渠道、平台」,也就是說越多不同平台將彰顯價值更高、更強;一個平台可能開十個帳號但都是針對不同族群,更精準鎖定目標、提高受眾黏著度。

在中國做新媒體不是只講或做一件事情,必須轉化成對不同族群、平台的內容,不是將同樣的內容拆分在不同平台,而要針對不同受眾「客製化」。

• 「一點接入,多點分發」

入口網站或集團紛紛轉型,透過併購、開發等方式發展、擴增不同的渠道(平台)像是阿里併購了土豆、優酷,多了更多媒體,就是為了增加流量、吸引更多創作者加入他們的平台。

集團整合的好處之一除了流量外,還有像是統一資源的內容創作平台(像是大魚號),我對他們所這個友善創作者的工具很驚豔!創作者可以同時發布像是視頻、照片、文字等,接著平台就會分別幫你推到適合的渠道上。

「大數據 x 演算法」 透過演算法幫你把文章在不同渠道推送給不同的精準客群,然後創作者能分得利潤、變現,就可能吸引更多人加入。

→ Reef 說道,為了要吸引更多人加入,中國現在有些平台演變成只要創作者有Po、效果夠好就可以拿錢,但我覺得對我們來說很難,因為要人口夠多銀彈也多才玩得起吧…..

Image for post

中國新媒體短短十年歷程,變化劇烈

 

三、新媒體變現

ˍ

「中國人口基數大」:一樣的喜好,但喜歡的內容不一樣,所以分眾細、渠道可以很多

• 新媒體變現有常見以下方式:

1. 「平台直接分利」:寫文章、視頻、直播可以直接分到錢,甚至產生商業價值,不像FB/IG要先紅,產生商業價值轉化才能變現, 你敢用我就敢分你錢

2. Donate :中國有非常多不同玩法,不只有像是平台儲值刷錢,可以透過內嵌連結到不同平台讓消費者付錢,給人希望但不代表就會成功,因為「內容」還是最重要。

a. KOL/帳號價值:

我覺得有趣的是像是現在可以觀察到台灣目前許多電商會開私密社團養粉絲,在中國連知識型網紅也會開,變現的方式會像是販賣平台帳號、粉絲入會費。將社交化融進去、養好粉絲/追隨者後還可以提升帶貨能力;而在與這些KOL談價碼時不只是觀察Viewer有多少,還可以談私密社群的帶貨能力。

b. 只要從你這裡連結買的,我就分你錢

像是抖音中國版(國際版還沒有)app中有個「商品櫥窗」連結可以內嵌,而非談合作 → 沒有找人代理談業配,只要有人點就會有錢賺!

 

四、中國新媒體平台介紹

ˍ

中國擁有太多太多平台,皆有不同的分類依據,像是內容領域、呈現方式、族群、業種、融媒體

ˍ

• 先簡介中國目前熱門的一些新媒體平台:

1. 微博:微博熱搜、熱門話題(超話,超級話題)

要值得注意的是水軍很猖獗(灌流量)、殭屍粉也多;另外要從台灣上站觀察時要注意自己連到的是中國站還是台灣站。

2. 綠洲:微博的2020主推!(我是第一次聽到),像是微博的IG,透過給藝人、大腕很多資源讓他們去導流,但模式尚不清楚還待觀察。

3. 微信:通訊軟體(中國多數人愛用),每月超過十億人,不僅有公眾號(訂閱/服務)這種社群連繫功能,甚至還有金流付款、→ 變成有點像是生活首頁,只要靠微信就能完成所有的事(連金流功能都有好強大!)讓你永遠離不開這裡,成為閉環。

4. 視頻號:讓你更閉鎖在微信,抖音進不來(不同集團),連跟朋友的對話都不能發抖音的連結會封鎖!

5. 小紅書:像是Pinterest + IG,接合社交+電商,聚集網紅KOL發布的生活記錄美食/穿搭/遊記等,近期連外國的奢侈品品牌都加入了。

6. 抖音/快手:短視頻王者,各別在一線與二、三線城市受歡迎。

7. 今日頭條:新聞網站、自媒體+融媒體化,運用複雜的演算法去推送給你不同東西。每天超過億人上線觀看,使用者主要為一二線城市居民、85%以上用戶介於18~30歲。

8. 內容創作平台(像是大魚號): 流量大、多點分發、直接收益、數據演算;一不小心就變十萬+大腕(網紅)

9. 直播平台:微博的基礎擴充,以明星起家,知名平台像是映客/花椒等等

在中國常見社群平台將所有工具都鎖同一個公司體系,形成閉環

 

Image for post

盡可能跟上熱點,而創造風口是大企業在做的


要經營一個平台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立足點。

對想要前往中國發展社群或是研究的人一些建議

【Q1】從事社群行銷都希望能引起風潮、創造風口,該怎麼做呢?

→ Reef:可以不用管,那是大企業在操作的東西,你只能跟著他,而我們只能跟上熱點,勿忘矩陣,深入了解使用者習慣。

【Q2】台灣要過去中國發展的話有什麼優勢?

→ Reef:台灣「沒有網路長城」,可以將國外的案例轉化輸出出去,我們擁有比他們更多元的視野,但不能以更優越的心態去做。


【心得後記】

ˍ

「要更加壯大就要創造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是 Reef 對於「社群操作」快速帶過卻在我腦中不斷迴響的一句話,因為正好反映我這一年多來積極參與社群活動的一個強烈感受。尤其是身處在行銷圈,光是工具與知識要不斷進修、累積,有時候難免會懷疑人生,但回頭想想正是選擇突破框架、努力創造更多不可能,造就了那個內心與狀態都更強壯的自己。

坦白說在前來這場分享時我難免會帶著一點「偏見」前來:以前就聽聞他們的技巧、工具多變,但政治與人口環境的影響、其成功模式的不同,我們能夠借鏡的有多少?但聽完 Reef 的分享後,我由衷的佩服在中國的社群工作者,在台灣的社群工作者已經很辛苦,要每天不斷不斷搾腦、試新方法,但在中國又更多平台與法規限制,還要設想超多環節留住各路使用者(覺得能夠做到閉環超猛!)我想他們一定人人都有鐵打的身體(開玩笑)跟驚人的創意頭腦,不然光想就超級累人阿!

雖然中國的方式換在台灣不一定適用,但這次的分享又讓我增加了見聞,不僅能在觀察台灣社群上有其他的想法可以加入分析外,也一定能在工作上某個環節帶來新的靈感,這就是我熱愛聽有料講者分享的原因!

還有一些有趣的內容是現場才能聽到,這邊讓我小小保留,期待 Reef 有機會再深入分享更多社群經營的訣竅!

感謝 Reef 與燒賣研究所帶來如此精彩的三個小時,收穫頗豐

Namaste.

 

Image for post

感謝 Reef 與燒賣研究所的笑長夫婦!

 

此文章皆為原著作方授權燒賣研究所上架使用,歡迎分享轉發,提醒您記得標示原出處喔。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燒賣研究所Facebook粉絲團shumaischool

燒賣診療室燒賣研究所:新 零售、行銷、科技、經營 的社群學習交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