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研究所:電商人的培養皿
【創業思維】Mia Kao - 品牌與通路

【創業思維】Mia Kao - 品牌與通路

Mar 18. 2020

|原文出處:Mia Kao個人臉書

 

六年前經營代購社團的時候,感覺什麼都能賣,爆品一波接一波的賣,好像找到商品寫了文之後就能有銷量,於是萌生了代理韓國品牌的念頭。

開始經營代理的品牌之後,才知道原來是怎麼一回事。即使有了現成的商品,仍需要口碑經營、行銷素材才有辦法下廣告。而過去的代購經驗中缺乏的是“生成素材““口碑營造“的經驗。才發現做為通路,需要上網找資料寫文,口碑是商品的母公司建立的(或是網路原生的?),代言人是品牌方花錢找好的銷售素材也是母公司拍攝後製的,需要學會的是怎麼用文字力或影像把商品賣出去

但代理一個商品,所需要的能力又往上游更推移,於是原有的理解大量不足,開始學習怎麼規劃行銷策略、怎麼拍攝商品、怎麼設計官網流程、怎麼廣告,越是摸索越覺得有趣。這時候又想,如果我都會了,為什麼要為他人作嫁打造品牌,若有天代理權被收走,不就是一場空?

又萌生了自創品牌的念頭,開始看展、找工廠,才知道原來一個商品的從無到有,不是一蹴可就,代工廠只負責提供內料,其他的一切從瓶器的選擇、外觀設計、甚至是小小的標籤,都有它的法規及必須符合的合法性,每個細節都有學問在。等到商品真的出廠了,又回到第二階段的棚拍、行銷素材和口碑經營,比起代理,品牌經營又更往上游推移一大步。

經過三年的品牌經營生涯,最近新的體悟是品牌與通路就像是天秤的兩端,再好的品牌沒有適切的通路,沒有辦法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擁有再多會員的通路,若沒有把關好商品的品質,久了就會讓消費者失去信心。

而通路與品牌的利潤孰高孰低,說真的是將近各半,也或許通路比品牌更高一些(越往下游單品利潤越高,價量關係,傳統市場也是如此)。

小時候跟爸媽去餐廳吃飯,批發市場工作的長輩們最常說:這真好賺,一把青菜才多少錢,端上桌就變好幾倍。十年前經營飲料店的時候兼賣咖哩飯,後來轉型成熱炒店,才了解迷思在於除了物料以外的成本,有許多看不見的成本。人事、水電、經營的固定成本之外,還有怎麼把客人帶進店裡的行銷成本。

商品的成本,只是成本總和中的一部分。
做出產品,到賣出產品,再到把產品賣完的距離,往往比想像的還要遙遠。

當然通路也一樣,進貨銷貨之外,有物流、倉儲、撿貨人事成本、包材成本,這些是通路的隱藏成本。所以,一路從服務末端消費者的代購,往上游走到品牌商,我的心得是通路和品牌利潤類似,各有各的難處,各有各的努力。

最好的合作是『我有產品,你有通路』。透過好的通路,推廣優質的產品,讓更多人認識。透過好的產品,讓消費者對於通路上架的產品有信心,建立黏著度。通路的信任感與品牌的知名度建立都不容易,往往也是最花錢的一塊。

這幾天一直在想,像家樂福、屈臣氏這樣,因為通路坐大了,就直接找上游廠商貼牌做自己的商品,賣的比品牌便宜,不求設計跟質感只是單純打價格戰。由通路端生產的產品,因為術業有專攻而很難兼顧質感,雖然有它的市場在,價格便宜是因自家通路省下了費用。但也不禁好奇,扣除生產成本後,所得到的利潤跟專注在做好通路的利潤應該會是差不多的,是否他們開始生產商品之後,有統計過這點?

觀察現在的行銷通路,我認為可以從品牌商跟消費者的接觸程度分為金字塔的四層實體店舖是第一層電商平台與官網是第二層(都屬於B2B2C),FB社團是第三層(透過團購主的推薦使消費者產生信心,從而購買),最直接C2C接觸end user的是現在盛行的微商制度,即使這四種通路給人的直觀質感感受可能恰好相反,產品的生命週期也是越往上走越短,微商與社團的瞬間銷量仍讓人驚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很多藝人網紅一窩蜂自創品牌的原因,直接行銷產品的說服力比透過平台銷售強太多。但可以強銷熱銷多久,又是另一個問題。

最有趣的是四種銷售通路的消費者重疊度幾乎有限,消費模式與消費習慣一旦建立就不太容易改變。

以行銷預算來看,實體店與電商平台、官網需要透過廣告導流,社團跟微商有自己的自流量,但抽成分潤的方式卻很類似,越能直接接觸到末端消費者的通路,越能撙節廣告費用達到銷售效果。但是,反面來說,團購是算檔期的不會累積,而廣告下的好,SEO建立的好,平台跟官網會自帶銷量,店面的人潮也會自己湧入,算是各有優點。

#最近對於怎麼把一家實體店捧紅開始有點心得
#十年前的熱炒店再來一次應該會不一樣
#寫到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先到這裡
#覺得可以去念個MBA畢業論文就寫這個好了
#有些重要的道理還在參悟中


原文出處:Mia Kao個人臉書

此系列文章皆為原著作方授權燒賣研究所上架使用,歡迎分享轉發,提醒您記得標示原出處喔。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燒賣研究所Facebook粉絲團shumaischool

燒賣診療室燒賣研究所:新 零售、行銷、科技、經營 的社群學習交流地